English

声教讫四海 桃李满天下

1998-09-10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汪大勇 我有话说

“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由《尚书》禹贡篇这句名言而得名的暨南大学,在海内外声名赫赫,被誉为华侨最高学府。花城广州,流传着这样的话:“看高校改革,到暨南大学。”

作为我国最早建立的华侨高校,暨南大学在长达92年的发展历程中,以传播中华文化为己任,坚持“面向海外、面向港澳”的办学方针,成为我国具有鲜明侨校特色、招收港澳台地区和海外华侨华人学生最多的高校。仅改革开放20年来,该校就为世界67个国家和地区培养华侨华人毕业生一万多名,校友中相当一批人在港澳台地区和海外成为成就卓著的专家、学者、作家、社会活动家、政府和商界要员。

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暨南大学采访,记者印象最深的是该校与国际接轨的人才培养模式。暨南大学校长、著名固体力学专家刘人怀教授深有感触地说,外招生比例的逐年增加,促使我们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与国际接轨的人才培养模式。

早在1978年,暨南大学就在中文、物理两系进行学分制试点;1983年,全校本科全面实行学分制;1993年开始采用与国外高校一致的标准学分制,并适应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将周学时从30多降为20,4年制本科生定为150学分,其中选修课学分占30%以上;文科学生必须修理工和经济管理类课程10学分以上,理工科学生必须修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10学分以上。学生修完规定的学分可提前毕业,学有余力的学生也可副修其他专业,优秀学生可攻读第二学位。

教师挂牌上课,学校实行全天候排课,是暨南大学教学改革的新举措。学校将竞争机制引入教学领域,在有条件的院系打通基础课,同时推行教师挂牌上课。每学期末,教务处公布下学期的课程安排,由学生预选,一门课选课者如少于20人,就不得开课。学校实行全天候上课制度,每天上午、中午、下午、晚上及星期六、星期天都安排选修课和专业课,由学生根据自己的时间进行选择。学校还实行导师制,指导学生学习和选课。在华文学院,记者见到几个来自澳门的学生,他们说,全天候排课,学生可以各取所需,既灵活方便,又保证质量。

刘人怀校长认为,本科生培养,应该是通才加特长的教育,即以通才为基础,适当进行专业教育,使学生在校期间打下良好的现代科技知识基础。基于这样的认识,暨南大学切实加强本科生的“三语”教育,要求每个学生都学好计算机语言、英语和大学语文,并对境内外学生实行分流教学,每个专业至少有一门课用英语授课。为了确保教学质量,暨南大学建立了领导、专家和学生“三重评估体系”。根据教务处制定的10大指标体系,每学期除发动学生给任课教师打分外,学校领导和有关专家采取随机听课、抽样监测的方式,对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进行评估,凡一次评估不合格者亮黄牌,两次不合格者则出示红牌。对获红牌的教师,学校不公布其姓名,但要离岗进修或转做其他工作。为了端正学风、考风,该校在1993年取消了补考,实行不及格学生重修制度,重修生要按学分另交费。考试实行A、B卷,学生作弊一经发现,该科成绩以零分计,修业期满不授学位。在2000年以前,学校将对所有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建立起总题量在1000题以上的试题库,加快教考分离。

服务港澳服务地方

暨南大学在面向港澳和海外培养人才的同时,把为广东大侨乡服务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改革开放以来,学校通过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共为广东省培养各类专门人才近10万人。同时学校要求广大教师积极承担港澳和广东省的重大科研项目,为地方经济发展贡献力量。水生生物研究所承担国家“七五”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东南沿海赤潮发生机理研究,1994年通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专家组验收,以其对赤潮的全方位立体观测,被专家称为“在亚洲乃至世界同类工作中是前所未有的”。生物工程研究所主持的国家“八五”攻关项目——重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研究,作为广东省第一个基因工程一类新药和我国第二个基因工程一类新药,提前一年通过国家技术鉴定,获得卫生部颁发的国家一类新药证书。刘学高教授主持的HCG避孕疫苗研究,已研制成功国产第一代避孕疫苗,并通过国家验收,被誉为我国避孕疫苗研究的一个里程碑,该项目获得国家计划生育科技攻关二等奖,刘学高教授被评为全国6名“计划生育科技功臣”之一。校长刘人怀教授在繁忙的领导工作之余,创造性地研究了6类板壳非线性理论,其中多项属国际领先,特别是先进的精密仪器仪表弹性元件设计理论,结束了我国波纹膜片等弹性元件依靠国外公式设计的历史。前不久,他获得广东省自然科学一等奖。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暨南大学发挥多学科综合优势,参与广东省发展战略研究,在80年代完成了广东省政府首批9项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占该批研究项目总量的一半。在珠江三角洲经济腾飞初期,该校先后承担佛山、顺德等一批发达地区的发展战略研究,其中珠江三角洲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研究曾获得原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近年来,该校承担的广东省近20个山区贫困县发展战略研究受到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有些已经有关方面批准实施。暨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具有鲜明的“侨”字特色,学校发挥这一优势,主动承担广东省、广州市社科规划项目,其中仅省高教系统“八五”攻关10大领域,该校就占了8大领域;在广州市政府组织的社会科学课题研究4届招标评奖中,该校连续两届获得一等奖。

有效的激励机制

没有一流的师资队伍,就培养不出一流的人才,也就无法吸引优秀的港澳台及海外华人华侨子弟回祖国内地就读。在多年办学实践中深深意识到这一点的暨南大学党政领导,把师资队伍建设提到战略高度,切实抓出成效。近年来,学校着眼未来,自筹资金建设了一幢4200多平方米的博士楼,先后吸引国内外100余名博士和博士后来校任教,并选派800多名中青年教师出国留学和在国内进修,从整体上优化了教师队伍的结构。

为了全面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该校还依据在校生规模调控师资总量,通过定编、定岗和定任务,使师生比例达到宏观效益比较理想的1∶10,并按照各院系教师编制发放校内工资,对教师缺编单位发给缺编费,而教师超编单位则不拨经费。校内工资实行按教师职务和职称的不同拉开档次,旨在为院系领导解除创收的沉重压力,引导和激励广大教师爱岗敬业,特别是积极承担基础课教学任务。

暨南大学办公楼前的宣传橱窗里,悬挂着一组优秀教师的大照片,十分引人注目。刘人怀校长告诉记者,为营造浓厚的尊师风气,学校每年评出10名优秀教师,除给予精神鼓励外,每人破格晋升一级工资。这一举措有效地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目前全校70%以上的教授、90%以上的副教授主动走上教学第一线。“八五”以来,学校先后投入近200万元重点建设100门课程,已有人体解剖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等10门课程被评为省级重点课程。在全国高校优秀教材评比中,有4种教材获国家级奖、4种教材获省部级奖;在全国高校优秀教学成果评奖中,全校有1项教学成果获国家级奖、13项教学成果获省部级奖。一批优秀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已有9人获得霍英东教育基金会基金和教学类奖励。近年来,各层次品学兼优的学生大幅度增加,参加全国大学生英语四、六级统考通过率逐年上升,现已超过80%。随着学校在海内外影响的日益扩大,特别是在全国高校率先实行春秋两季招生制度后,境内外生源质量迅速提高,1997年在广东省招收的新生,录取分数比当地重点分数线高出50分。近年来,暨南大学外招生人数逐年增加,今年澳门1900名应届毕业生中有1100多人报考暨南大学;香港、台湾地区及东南亚国家的报考人数也大幅度增加,今年该校外招生已突破1000人。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